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admin

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市目前正处于从制造走向创新的关键转型期,贡献了全市88%税收、65%GDP和85%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破解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挑战与困难。近年来,我市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知识产权战略,注重新兴产业孵化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知识产权全球化布局等重点领域运用,已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42件,开展专利导航项目企业5家,高价值专利组合项目企业6家,位列2020年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单第10名,走出了知识产权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但整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市民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提高。“知识产权”是无形成果的财产权,它的范围完全取决于法律的界定,并不是通过社会生活和交易习惯自然形成,也不能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和经验去应对知识产权问题。所以许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习以为常的行为成了侵权;不少企业对自己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受哪些知识产权部门法保护、如何得到准确对应的保护措施并不清楚;有些企业虽然对涉嫌侵权人提起了诉讼,却对证据的收集、保全以及如何通过证据计算企业因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束手无策。

2.统一协调沟通机制运作缺失。全市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管理部门很多,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商标专利管理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文广版权局负责版权管理;海关负责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农业农村局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等,职能部门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市域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3.涉外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缺乏。随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今后越来越多的余姚企业会走向国际舞台。涉外知识产权高端人才不仅需要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具体细节,而且需要对全球技术创新态势进行跟踪与分析,但目前来看,我市在这一领域的高端人才几乎空白。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氛围。一是要优化舆论环境。积极开展更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舆论宣传工作,例如新经济司法保护委员工作室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小明创业记”协商故事会的形式讲述通俗易懂的本土知产法律事件。二是要优化政策环境。善用专利政策引导,形成本市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要优化法制环境。通过司法、行政两条途径,及时处理专利、商标侵权纠纷,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四是要优化服务环境。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促进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并形成产业。

2.着力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我市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分类指导,指导企业采取“突围”和“包围”、自创和并购等各种策略,有效规避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考核评定中,应当明确将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能力与水平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3.着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构,解决知识产权管理条块分割和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全市知识产权总体战略、政策和对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统筹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对策;监督和检查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二是加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对有可能引发知识产权争端,以及本省其他地区已经出现的带有共性的知识产权维权和诉讼,及时研究对策,向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发出预警报告。三是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建设,针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构建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专利信息库,形成大规模、高质量、专业化的专利信息资源库群;建立专利信息专家咨询系统和专利战略分析系统,开发面向公众的通用检索系统,为公众提供高效的专利信息服务。

4.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市不论是企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还是服务业的律师和代理机构队伍中均缺乏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相关业务,深耕知识产权细分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建议积极鼓励企业重点培养一批精通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实务技能的高级人才,并在相关职能部门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专门队伍。聚力打造创新大平台,着力搭建创新大梯队,共同将我市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高地。